close

是的,這是一本書 (笑)

內文是不太有趣的內容;
如果你現在心情正好,請千萬不要點進來看。
如果你現在心情很差,也千萬不要點進來看。
(那到底要給誰看..........?)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十九分鐘,你可以割前院的草、染頭髮、看三分之一場冰上曲棍球賽。
十九分鐘,你可以烤司康餅或是讓牙醫填一顆牙;你可以摺好一家五口的衣服。

十九分鐘的時間,足以讓田納西巨神隊的季後賽門票銷售一空。
足以看完一集情境喜劇,扣掉廣告時間。
足以從佛蒙特州界開車來到新罕布夏州的斯特靈鎮。

十九分鐘,你可以訂購外送披薩。
你可以跟孩子說個故事,或是換車油。
你可以走一哩路。你可以縫一件衣服的布邊。
十九分鐘,你可以讓世界停止運轉,也可以乾脆跳離世界。


十九分鐘,你可以復仇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大家或許還記得,
不久前屆滿一年的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擊事件;
但嚴格來說,比較貼近於這本書的事件,
應該是大家可能不那麼熟悉的,
1999年4月20日,
發生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科倫拜校園事件(Columbine High School)


如果你不是校園裡最受歡迎的人,
你只能希望至少你不是被討厭被欺負的那個。
要成為這樣的人或許有兩種途徑,
一種,是想辦法成為受歡迎的那群人的一員;
一種,是既不阻止也不融入,徹底當個路人。

前者,因為直接加害而使他人受到傷害;
後者,因為間接加害同樣使他人受傷害。


被害者與加害者之間的關係,
有時未必是那麼絕對的絕對。
就如同書頁上那段開宗明義的自白--

「每個人都說我毀了他們的人生,
    可是當我的人生被毀的時候好像沒有人關心。」

被害者,有一天或許會成為加害者;
加害者,有一天會因而成為被害者。
或許,這也可稱之為某種平衡法則?


「是他們先開始的」這句話,
是原本的被害者,卻搖身一變成為加害者的彼得,
面對法警時所做的第一句控訴。

原本和彼得是朋友的喬絲,
終究為了避免自己被劃歸到和彼得同一端,
而成為了加害者那方的其中一人--
儘管她並沒有真正直接加害,
但也未能阻止自己間接加害,
更遑論讓彼得停止受到傷害。

在校園的圈圈文化裡,
每個非主流文化的人,
泰半都顯得渺小而無力。
就算原本想和彼得當朋友的人,
也因為這樣的文化而卻步,
只能無力的像另一個被傷害的學生一樣,
在信上寫下一句「我原本想和你當朋友的」。


當你有天來到學校--

發現你的課本被人扔進垃圾桶
發現你的課桌椅被搬到教室外
發現你的東西常會莫名的失蹤
發現你的桌子被塗上難聽的字眼
發現你觸摸過的東西都被視為病菌
發現原本跟你說話的人都開始閃避你
發現你只是坐在位置上都有人朝你丟東西


沒人希望被這樣對待。
所以寧願選擇當個睜眼路人,
至少罪行好像沒有當個直接加害者這麼嚴重。
大多數人都成了變色龍.......
因為大多數人都知道要怎樣作才會有利於自己;
而所謂的有利於自己,有時往往等於有害於他人。
因為一個人的地位與價值,
往往是在利害關係的比較中呈現出來。

「沒有『他們』,就沒有『我們』。」曾是加害者之一的麥特如是說。


當如此的校園文化,
再配上可能有些失調的家庭功能(但這點也未必好判斷?)
原本的被害者除了自求多福的自我成長,或自我了斷之外,
似乎也沒人知道他們還能奢求什麼。


希望你看到這個的時候,我已經死了。

已經發生的事,你無法挽回;
已經大聲說出的話,你無法收回。

你會想著我,懊悔自己未能說服我放棄。
你會試著推敲當初唯一該說的話、該做的事。

我想我應該告訴你:不要自責,這不是你的錯,但這等於說謊。

我們倆都知道,我會走到這一步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。



聽說當年潘朵拉的盒子裡只剩下希望。

但當我們越深入社會,
也許我們越會發現,
我們所面對的,
不過就是個希望商數趨近於零的世界,
趨近於零卻不等於零的,希望。


  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oonglow424 的頭像
    moonglow424

    夢の次元~森.遊~

    moonglow4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